《道濟群生錄》
  作者:張萬康
  版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4年6月《架起兒童圖書的橋梁》
  作者:傑拉·萊普曼
  版本: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
  2014年5月《雪隱鷺鷥》
  作者:格非
  版本:譯林出版社
  2014年8月《解放國企》
  作者:張文魁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4年5月
  薑妍
  禮失而求諸野
  “禮失而求諸野”,這話用在張萬康身上,大概還真有那麼點兒意思。
  或許很多人會先問一句,誰是張萬康?早個幾年,這小子比現在更默默無聞。生於1967年的張萬康,在3年前44歲時,才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說,正是這部小說(如今推出了簡體版的《道濟群生錄》),讓他斬獲臺灣金典大獎。
  《道濟群生錄》用章回體的形式,講述了萬爸(張萬康的父親)與死亡搏鬥的過程,在這中間,作為兒子的萬康當然也全力與父親並肩作戰。關於死亡、疾病的書籍,我們閱讀過很多,但是像張萬康這樣,用一種插科打諢、戲謔無釐頭的方式去描寫這一主題、且還扯入鬼神世界,引發一場陰陽大戰的,至少我還是第一次遇見。當人們習慣性在面對這個話題的時候,去追憶去思考為何老父要受此折磨時,萬康卻用他光怪陸離的奇妙想象,讓這條通向死亡的道路變成了一次嘉年華,讓我們發現,死亡在小說里也可以在大悲傷的同時亦有大歡喜。
  《道濟群生錄》在當年金典獎終評時,得到了王德威和朱天心的全力支持,一致認定這篇小說高出其他參賽作品許多,理應成為頭獎。在後來寫給張萬康的推薦語里,朱天心曾經提及,她一度對年輕一代的小說創作者很失望,因為他們“大多數糟,糟得一模一樣,更可怕的,好,也好得一模一樣。”我們也可以將這句話理解為阿城所說的“小說腔”。年輕一代的書寫者,用著相似的方式重覆書寫時,張萬康的存在,無疑讓我們又一次有機會思考,包括文學在內的所有藝術形式,只有加入新的元素不斷創新,才真的在賦予其新的意義。
  塗塗
  讓童書擺脫規訓
  這個夏天,我們讀到了兩種關於兒童文學的重要文獻,傑拉·萊普曼的自傳《架起兒童圖書的橋梁》,厄蘇拉·諾德斯特姆的書信集《親愛的天才》。不誇張地說,這兩本書涉及的這兩個人,定義了過去幾十年的兒童閱讀風貌。在世界優秀圖畫書和兒童文學作品在中國已經爆炸性引進的今日,回過頭來看這兩位深刻影響了兒童閱讀世界的女性,不但有助於我們理解兒童文學為何得以在20世紀得到巨大的發展,更讓我們理解,關於兒童閱讀的任何一點點理念革新,不僅需要理想主義者的想象力,更需要以實幹家的方式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才行。當然,這樣的努力並非沒有報償,傑拉在德國的廢墟上發起世界上第一個國際兒童書展,直到最後成立國際青少年閱讀聯盟,在極大程度上實現了用童話書讓不同國家與種族孩子們互相理解的願望;而厄蘇拉在與E·B·懷特,莫裡斯·桑達克,瑪格麗特·懷斯·布朗,謝爾·希爾弗斯坦等天才童書作家的合作過程中,一點點突破禁區,為孩子們帶來了更多、更快樂、價值觀更多元的作品,也在事實上,讓孩子們在一個充滿危險的成年人世界里,一點點得到更多的自由。正如傑拉·萊赫曼在自傳中所表達的,兒童文學和圖畫書在這樣的努力之下,最終得以擺脫規訓,變成真正屬於孩子的世界。
  柏琳
  佛眼俯瞰世俗世界
  《金瓶梅》是一部“哀書”,但這個標簽遠不能窮盡它的豐富。許多名家都曾解讀發掘過《金瓶梅》的價值,而作家格非則花了二十多年的時間通讀五六遍,將對諸多問題進行的探索放在了新作《雪隱鷺鷥:的聲色與虛無》中。全書22萬餘字,比照優美的崇禎繡像本與古樸的萬曆詞話本之相似與迥異,全書分三捲,捲三是對原著文本的詳細解讀,捲一、捲二則從社會史和思想史的角度切入,將文本奧秘置於16世紀全球社會轉型與文化變革的背景中剖析。全書採用隨筆和例話形式,筆力雄渾,不是隨性的讀書札記,也不是脫離文本的抽象研討,是學者智識和作家妙筆的無縫結合。
  “雪隱鷺鷥飛始見,柳藏鸚鵡語方知”出自《金瓶梅》,“雪隱鷺鷥”的意象喻指《金瓶梅》中深遠幽微的人情世態和歷史文化信息,從書名可以看出,《金瓶梅》對人情世故有著毫不留情的洞察,書中的人被欲望所困,看不到真相,過著形而下的生活。格非看到,作者借用佛教的真妄觀,用“佛眼”的超越性視角,給予眾生擺脫欲望的唯一齣路是出家。這種破天荒的決絕筆法,背後隱藏著深刻的社會真相——資本主義萌芽的晚明社會,商業高度發達,物欲橫流,整個社會極端功利化、欲望化,而與此對抗的陽明心學壯大、儒釋道三教合一,佛道思想世俗化。作者“不得已”的激憤,在仙佛“空寂”的立場中找到了救贖。用佛眼俯瞰世俗世界的功名利祿與財色酒氣,都是虛空,都是捕風。
  張弘
  思想上的突破更關鍵
  2014年,國企改革成為了經濟領域和大眾關註的熱門話題。近日,國企高管降薪進入實施層面,而一則關於中國平安保險公司董事長馬明哲年薪的舊聞在微博居然引來了近2400個轉發和約800條回覆。由此可見,無論是國企引發的所有制地位平等,以及市場壟斷,效率低下等問題,都牽動著人們的普遍關註。
  正如張文魁在《解放國企》中所指出的那樣,國企改革起始於1978年,1984年之後一直被當做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然而,三十多年來的國企改革,迄今為止在控制權方面比較激進,在所有權方面比較保守,這導致了國企改革越拖越難。一個明顯的事實是,國企的運營效率和創新效率明顯低於民營部門,但其卻占有了大量廉價甚至免費的資源。而行政壟斷使得國企在市場中占盡了先機和優勢,這無疑構成了經濟的扭曲。因此作者提出,國企的下一步改革,就是要走民營化道路,實現產權的私有化和運行機制的市場化。
  作為國務院發展中心研究員,張文魁的論述有著大量而充分的案例和數據為依據,而其提出的民營化策略與方案,既有經濟學理論的支撐,同時也有基於事實與統計方面的實證研究。梁小民認為,“國企民營化既需要思想上的突破,又需要具體的實施步驟。”就三十多年來國企改革的實踐來看,思想上的突破或許更為關鍵。如果死抱著一堆看似正確實則陳舊落伍的觀念不放,實質性的改革將舉步維艱——顯然,張文魁早就洞悉其姦。  (原標題:夏季好書編輯推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b40lbfs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